中国民航报 通讯 其它
【中国民航报  6968期  002版  
· 智慧与绿色并进
· 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景观河项目交付启用
· 石家庄机场将开通至西宁、拉萨航线
· 温州机场新网约车上客区启用
· 川航开通成都—博克拉包机航线
· 坚持深学细悟 严格对标对表
· 以“4+1”安全责任落实为抓手 为高水平民航安全建设贡献空管力量
· 图片新闻
· 编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上一版  下一版   ●查看PDF     |当前全部版面|
 第002版      民航新闻          第6968期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正式启用

智慧与绿色并进
本报记者 路泞 通讯员 刘孟宇 张剑利


|  3月16日,被列入《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建成投运,新建的T3航站楼于3月20日零时正式启用,标志着甘肃民航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于2020年9月9日开工建设,2025年1月15日通过行业验收。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机场新标杆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力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机场生态体系,推动机场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机场联合运控中心秉持“中枢神经、数智支撑、全域协同”理念,创新性地搭建了“1+3+N”运行架构,以中央运行指挥平台为中枢,紧密联动航空器保障、旅客服务、货运物流三大核心模块,协同空管、航企、地勤等18家驻场单位,辅以高铁、城际铁路等交通单元,共同形成了一张“分钟级响应、全要素联动”的智慧网络,使机场资源调配效率提高了40%。
  联合运控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充分体现了智慧民航特色。通过构建“天地一体”的数字孪生系统,并融合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北斗定位、智能电子围栏等技术,搭建了全国首个高原机场三维镜像平台,实现了100余个运行节点的实时可视化和日均5000辆次车辆的精准定位。跑道防侵入系统更是将安全管控精度提高至毫米级,实现了飞行区运行动态全局掌控和安全风险一键消除。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以科技为翼,全面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从值机到舱门,一系列先进的自助设备实现了全程智慧化通关,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
  T3航站楼出发大厅设有126个值机柜台和90台自助值机设备,程序优化、操作简便,旅客按需选择,即可快速完成值机手续。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将值机与托运一站式整合,极大缩短了办理时间。
  安检区域设有63条安检通道,集成了自助安检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身份核验技术,旅客扫描登机牌、身份证并完成人脸比对,即可快速通行,排队时间大大减少。无接触人身检查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安检效率。
  76套国内(国际)自助登机验证前端设备和9套国际自助登机验证前端设备借助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和云端数据同步,实现了快速、准确的身份验证。
  T3航站楼的5G网络覆盖堪比“Wi-Fi界的王者”,部署2.6吉赫与4.9吉赫双频段基站,峰值速率达10Gbps,时延低于10毫秒,可同时承载10万终端连接,为数字塔台、自助行李托运等创新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
  行李提取大厅首次规模化应用了行李筐拆垛系统、带阻尼器的新型滑槽、三维全景展示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重新定义了行李处理标准。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通过集成AI(人工智能)监控、智能安检、大数据分析、周界防护、探驱一体化鸟防等前沿智慧安防技术,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防体系,显著提升了机场的安全管理效能。
  AI安防平台作为智慧安防的核心,整合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各类安全威胁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响应。与传统安防手段相比,AI平台不仅显著提高了安全性,还简化了操作流程,实现了精准高效的管理,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通过热力图人流分析功能,AI平台能够及时发现旅客排队增多现象,迅速增开通道或服务柜台,有效缓解拥堵。该技术还能够精准定位旅客,有效避免登机延误,提高航班正点率。
  探驱一体化鸟防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AI识别及智能驱赶技术的综合运用,将鸟类入侵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以内,实现了全天候、高效精准的鸟类防范。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还全面引入全自动驾驶登机桥,86座登机桥配备视觉定位与防碰撞系统,依托高精度定位系统和智能算法,实现舱门毫米级精准对接,对接精度达±1厘米,单次对接耗时缩短至30秒以内,大幅提高了航班保障效率。
  低碳环保 铸就绿色机场新典范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践行四型机场理念,以三期扩建为契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铸就绿色机场新典范。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自规划阶段起,便深度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精心制定了绿色机场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建设目标,并细化落实“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措施。
  在航站楼设计上,采用“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辅以22个仿生采光天窗,通过精确计算兰州地区的光照特点,优化天窗角度,使自然光利用率提高至35%,大幅减少照明与空调能耗,年节电量超过200万千瓦时。
  T3航站楼作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体结构预制率超过70%,焊接机器人日均高效完成400米焊缝作业,有效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扬尘和噪声污染,同时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全面践行绿色施工标准,对临建设施、扬尘整治、场容场貌、环境卫生、渣土运输等均实行严格管理,并加大对环保、水保施工全过程监测力度,积极修复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机场新貌。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充分利用机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货运库屋顶、蓄车场等区域巧妙应用光伏组件,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目前,总装机容量达11.43兆瓦,年发电量约12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体现了美观与实用的双重价值。
  在供暖方面,中深层地岩热采暖技术利用地下120米深的地热资源,为T3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区域进行集中供热,总供能面积达50万平方米,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案例,较传统空调系统节能30%,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
  此外,机场还配套建立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雨水收集管网和蓄水池,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洗,年节约用水量约10万吨。
  这些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8万吨,相当于种植370万棵树。
  T3航站楼的环境调控系统宛如一位精通“读心术”的智慧管家,以AI算法为大脑,以物联网为神经网络,精准感知、智能调节每一寸空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为旅客提供了四季如春、舒适宜人的候机空间。
  冷热源群控系统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超10万传感器的精密数据,动态调节制冷机组运行状态,确保夏季室温稳定在23℃~26℃,冬季室温稳定在20℃~23℃,能耗减少20%。
  候机区的智能照明系统与自然光和谐共生,通过联动日照传感器,智能调节3万盏LED(发光二级管)灯具的亮度,年节电量超过150万千瓦时。
  电力巡检机器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局放检测模块,可自主完成35千伏变电站设备巡检,故障识别准确率高达99.5%。清洁消毒机器人在公共卫生区域大显身手,实现紫外线与雾化消毒全覆盖,使消杀效率提高了3倍。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能源管理平台。这一智慧“能源大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呈现与实体机场完全对应的虚拟镜像,实现了对机场电力、燃气、水资源、冷热源等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及智能优化,促进了能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为机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投运后,预计完成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必将为甘肃省和西北地区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分享到: